每天读点讲方法、讲实用、讲科学的育儿干
近日,武汉发生了一件令人万分痛心的事。
9月17日,一名初三学生,因为玩扑克被班主任请家长。
怒不可遏的妈妈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当众发泄自己的怒火。两个耳光打下去,孩子已经放弃了躲避。
等老师和家长离去,他默默呆立了两分钟,然后纵身跳下了五楼。
当妈的可能从没想过,对孩子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一句恶言。
这个消息让人悲痛,更需要我们反思。
青春期是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家长、老师,和孩子自己,都要学习了解这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学会正确的相处方式。
是什么导致初中生的心理如此“脆弱”?
1.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初中生生活在“波涛”中
12-15岁是青春期的早期。此时,孩子们的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都在经历很多变化,比如激素增加、大脑神经在进行修剪和重塑。
他们情绪变化大且快,忽阴忽晴。
他们忽然间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因为此时的大脑允许他们不只是像小学生那样简单地接受事实性信息,他们有更多能力运用抽象思维。初中的孩子,常会思考一些比较重大的主题:死亡、社会变革、人生的意义,以及其他各种哲学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着迷,促使他们探索、读书,同时也会带来困惑迷茫。
大脑的重新整合,使得初中生学习成绩波动大、做事常有各种疏漏。比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似乎都没有小学高年级时有条理,丢三落四的,自己的房间很乱,还不让家长动。
上面这些当然不是坏事,这是孩子在成长。他们正在进行大脑整合,发展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学习处理更复杂的情绪。
应对建议:
别急着评价孩子的行为。当家长为孩子的表现感到羞辱、暴怒时,您要先把自己冷静下来,后退一步。您要努力了解真实情况,把孩子的表现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观察。我们仍然要给孩子界限,但是,双方都先冷静一下,沟通才能进行。
2.自我在成长,他们要挣脱父母的控制,走向同龄人群体。
12岁以后的孩子,他们开始要脱离儿童阶段,向成年人迈进。为了完成这个进程,他们需要挣脱父母的臂膀,走进同龄人中。他们会把依恋从对父母,转向对同龄人。比如,遇到困扰,他们更多会与同学倾诉,而不是父母。
这时他们另一种典型表现是,对于家长特别强制要他做的事情、要强加给他的东西,都会强烈反抗。有时,明明心里知道那是对的,但为了表明自己有自己的观点和决定权,他们会故意做出与之相反的事情。
不了解实情的家长,很容易把上面这些理解为对自己的冒犯、不尊重、不服管,孩子越是反抗,家长越是认为,我不能失控,于是加紧了控制。家长控制得越严,孩子的反抗之战就越是惨烈,最终伤及双方。事实上,孩子不是真的针对父母,他只是需要有人扮演个反面角色而已。这与两岁孩子说“不”是差不多的情况。
应对建议:
改变互动模式,给孩子空间与信任,建立新的亲子连接。
家长要放低自己一些,和孩子更加平等相处。与他沟通时,不要用强硬的语气,不要搞权力争夺战。你可以明确告诉他,你的底线要求是什么,他在怎样的范围内可以自己有权决定。在此范围内,你尊重他的决定。用行动表示:你理解他、信任他,愿意去了解他的感受。
3.此时的大脑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易冲动,不能全面考虑后果。
初中乃至整个青春期阶段,他们的大脑特点是易冲动。这使得他们能够去冒险、探索,但也增加了风险。他们此时做事,只考虑痛快的一面,不考虑全面的后果。
应对建议:
随时用小事,和他们谈论,评估事情的利弊、代价和结果,练习全面考虑。
以正面的语言去谈论后果。比如说:我相信你会考虑到这种后果;我觉得你是个有自己观点的人,不是人云亦云总是从众的孩子;遇事能三思,是成熟的成年人的表现。
4.小学升入初中,在成绩排名、群体中的地位等,遭遇重新洗牌。
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和在群体里的位置,会发生很大变化。他们来到了新的环境,所学知识也不再是只靠背诵或刷题就能应付的,需要更多抽象思维。这时,有些孩子会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而另一些在小学时只知道玩的孩子,此时“开窍”了,开始主动努力学习了。所以,很多变化都会出现。
应对建议:
您要尽力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这么大的孩子在群体里的地位、遭遇,对他们影响非常大,家长要知道他们在经历着什么,才能帮到他。
5.学习压力大,他们缺乏个人空间,遇事没有机会进行心理调整。
有人会想,过去的孩子也经历这个阶段,为什么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比如现在的孩子童年受到家长的很多呵护、关注,自尊心强,等等。此外,一个很大的差别是,过去的孩子没有像现在这样被“绑”得紧紧的,他们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但是现在的孩子们没有这些机会。他们的每分钟都被家长和老师安排好了,生活中内容很单一。
在这种学习任务无缝衔接的情况下,长期的结果是,孩子们不知道自己有多种选择来处理具体纠纷和情绪问题。他们缺乏经验,没有机会在各种体验总发展出灵活应对的策略。这就导致了,一旦有问题,他们的头脑像钻死胡同一样,只能想到一两种比较极端的出路:离家出走、不活了。
应对建议:
保证孩子每天有片刻放松、无所事事的时间。有张有弛的生活,才能让人有心里弹性,保存活力。
平时训练多因素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知道,所有事情的成因都有多个,看待事情有多个角度,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答案不是只有唯一正确。
教孩子最基本的心理常识,学习如何辨识情绪,如何沟通和解决情绪与心理问题。
还需要注意哪些呢?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要注意:
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胜过关心他的成绩。
那么,即使他的成绩达不到你的要求,他至少爱你,至少不会走绝路。
想尽办法为孩子减压。
说实话,我对大环境也无能为力,但我至少会想尽办法为孩子减压,给她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给她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免于崩溃的力量:
让她觉得,世上的路有千万条,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有很多选择。
让她知道,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珍惜自己,活着,才能感受更多生活的美好。
让他们感觉生活的美好。
如何让孩子留恋生命,我觉得唯一的法子就是让他们感觉生活的美好。很多家长老师都堕入一个误区,就是孩子应该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浪费时间。
而我始终告诉孩子一点,只需要花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在学习上,其他的时间,要拿来享受生活,看书、看电影看演出、做运动、交朋友。耍好了才有精力去学习,哪种生活都是学习,不是在书桌前正襟危坐苦读才是学习。
单就学习每一种功课而言,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不必要去追求每一科的最顶点或和最牛的人比拼智力。水满则盈、月满最亏,绷得最直的那根橡皮筋最脆弱,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才好。
给孩子真正的挫折教育。
经常我们会说:孩子太脆弱,是缺少挫折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很多人认为让他们吃苦就是挫折教育,比如非常沉重的学习任务,让他扛下来,比如打骂和羞辱,让他麻木起来……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给他勇气,教他方法,陪他跨过一道道沟坎。而不是挖个坑让他掉下去,再让他自己爬起来,他爬不出来就叫脆弱。
愿我们能读懂人生路上的那些路标,能像航母一样,为孩子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提供一片平稳的陆地,以爱和智慧,陪伴他一路成长!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联系我们:265 073 543 9@qq.com